各位教育专家谈:未来教师的发展_教育点评 - 查字典小学网
小学网 > 小学教育 > 教育点评 > 各位教育专家谈:未来教师的发展

各位教育专家谈:未来教师的发展

顾明远:新时代教师的变与不变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首先是教师观念需要转变。什么是人才?是听话、成绩好的就是人才?还是有独立思想但淘气的孩子是人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如何利用技术改变教育是值得思考的。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教育环境变了,除了课堂外,学生还可以到课外、网络去获取知识。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生命,也就是生命课堂。第三是培养内容要变革。通过课程整合,开设综合课程。第四是培养方式要有变化。互联网为儿童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参与式、探索性和交流化的学习。

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立德树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高尚社会情绪的人。现在非常强调社会情绪,也就是认知他人,正确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我认为互联网时代学校并不会消失。因为儿童进入小学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小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系。老师是指导者,现在虽然信息很多,但绝大部分是没有用的信息,真正要上升为智慧还需要老师来指导。所以老师是学生困难的帮助者、指导者,甚至还是跟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

李烈:“三自”实现教师发展

李烈(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此次大会主题是聚焦教师发展创新,其关键是“三自实现”,即自动、自主、自治的实现。

自动,重在唤醒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教师内在的成长动力。没有教师的自动自发,发展也好,学习也好,将是短暂或低效的。人总是要不断地发展以超越内在的本质要求。

自主,基于教师差异性的发展现状,关注来自不同教师的成长需求。教师各自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内容发展需求肯定各不相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不能只来自学校,不能只从学校的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不能是校长一人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如果是来自学校、来自管理者、来自校长,单方的设计越多,教师的发展则越被动,甚至会引起强烈的反感。教师真正成长需要教师自主考虑目标的动态性和相关性,探索实现目标的阶段、途径和方法。

第三个是自治,变革管理结构,行政要瘦身,权利要回归,让教师头上少一些“婆婆”。学校结构变革,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变单一为多元,变垂直为扁平,淡化行政,减少层级,突出学术型教师组织的作用,都应着力于教师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师的才华,激发教师的活力与教师群体的智慧。

李奕:好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

李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今年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八一学校进行视察,在座谈中,谈到了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我们应该思考,作为四有教师,教师在推进改革和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发挥作用。

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讨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是讨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德育、智育问题,而是我们对未来人才期待的问题。国家进行的考试评价的改革,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把考试科目的选择权和具体的结构权利释放给学生,从而实现对孩子个性的保护。北京希望培养具有双创精神、有自信独立意识和自主思维习惯的人才,希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民族认同的人才,为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应为孩子释放一些空间,让每个孩子在考场上都有展示的空间。

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手段和效率的问题,比如提供给学生更广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科老师带着孩子去消费社会,这种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拓展是对我们老师地位作用的特殊挑战和要求。又如,北京的学区管理,集团的资源供给优化了单一学校供给,九年和十二年贯通让孩子得到持续的保护和推进。总书记在视察当中谈到“四个引路人”,是在作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好教师,或者一个好校长应当是教学水平和育人作用并重。北京正修订方案,强调教师水平优先和作用优先的兼得问题。

其次,讨论教师素养和资源属性的萃取和持续发展问题。综合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可以是师生共同践行的。北京的城乡差距很大,干部教师流动的实质是良好教育服务资源的流转。北京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转型升级,一是转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属性萃取出来支持薄弱学校和乡村地区,而不是把名师拿出来交换和共享。一方面强调升级、多元、自主,在高中阶段实行自主排课,设计遨游计划,实行包班教学、走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背后是对老师能力素养和能力结构的精细诊断。另一方面进行升级型自主培训,把更多的优质资源配置到网上去,实现教师线上自选线下培训。二是调结构。教师能力结构是需要穿越学科与学段的边界,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老师在专攻于本学科的能力和方法的同时,更要教书育人。继续教育培训要设计适度的交叉听课,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关注一些共性的孩子可能最缺乏的东西。三是防风险。北京市提出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工程,名师名校长应在改革和推进当中,更好地服务于孩子,通过自己有效的治理和调整,来抵御我们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立足于总书记谈到的四个引路人里面的前面两个引路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和报效祖国,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两个基本点,把师德建设内化于心,将教师的责任感牢记于心。

尹后庆:学校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尹后庆(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上海曾经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个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学校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成就一个好教师,送出去培训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培训是需要在学校里面发生。因此我们要建设专业发展学校,在原有的学校建制里面,通过对学校功能的拓展,联系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将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老师与老师的区别关键就是在于专业生活方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指导,提供有效实用的方法,教研文化也要根据老师发展的需要去设计目标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培训。

教师的素养是什么?是经常修习的涵养或者平日的修养,素质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培养的。合格的老师必须胜任一些素养,比如说评价学生行为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演作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

今天,教师必须要明白,我们的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师要掌握四个关键词:一是立德树人,所有教师的教育课程都是指向立德树人;二是核心素养,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三是基于标准,教师一定要有标准意识;四是丰富经验,我们的孩子是需要课程经历的,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

李希贵:校长要驱动教师成长关键点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一个教师要成长,大部分是培训出来的,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发生了一件关键事件,读了一本关键书籍,我们称作三个关键。作为校长,要为教师创造条件遇见这三个关键。那么校长如何聚焦到关键的驱动点,为教师创造条件呢?

首先要顺应人性直驱核心要素。我认为关键驱动点就是分享,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把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特性老师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让他们迸发智慧、展现智慧。比如举办专题沙龙、教师专辑、教育年会、交易会等。

校长要重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要害是爱和包容。当一个人感觉到被爱和有成就感的时候,他就可以有持续的爱。而有了安全感和爱后才能始终包容。学校将这三个一般驱动点用制度和文化进行整合、叠加,成为关键驱动点。比如安全感和成就感可以合并到被爱,当教师有了安全感和成就感,于是乎就有了被爱的感觉,就有了爱心和包容,师德建设就走向健康的轨道。因此,师德的关键驱动点就是被爱,要教导老师被爱。十一学校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恩品格、母校建设和传播学校来让老师感觉是被爱的。

第二要区分目标与方法,引导教师不忘初心。不能把手段方法当成目标,比如走班制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标。教师要在每一次追问中区分目标和方法,不忘初心,朝着目标驱动。

第三是以可以改变的驱动难以改变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收获和感恩的交集。当你收获的一大半都归功于别人,你收获的幸福交集就大了。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感恩品德塑造是一个幸福人生的关键。

第四要提取要素建立模型促进自我反思。我建立了一个校长胜任能力模型,其中包括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性观。所谓教学观就是不同学科一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教师不能让学生按照你定的路径去学习,那么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学生观就是一要承认学生会犯错误,一位校长在内心要空出一块空间来容纳学生的错误,一所学校的评价机制也要规定学生是可以犯错的。二是每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培养路径也是不同的。人性观就是学生和老师无好坏之分,只有人性的优缺点。校长要创造氛围,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性天使的一面。

刘宝存:全球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

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世界教师专业组织开始倡导专业化,成立教授专业组织。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认为教师的工作应该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不同的国家、国际组织也相继出台了不同的文件。

80年代后,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素养到实践技巧等方面给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教师提供了标准。二战之后,这些国家开始相继提高了教师入职要求,本科毕业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入职基本要求,渐渐地又提高到硕士研究生层次。

建立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包括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它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在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使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为新教师培养和有经验的教师继续发展服务。

建立职前教育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1965年终身教育概念提出之后,这个理念慢慢引入到教师培养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972年,英国詹姆斯报告提出“培养、任用、培训”三阶段理论,开了建立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终身化相结合的先河。这就要求把培养教师终身向学的兴趣和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强调科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填补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构建一体化、终身化、连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余胜泉:“互联网+”重构教育生态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趋势。学校未来变革的一个根本趋势,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来适应孩子的发展。

据预测,到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重新设计的学校,这其中就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时间来组织学习,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

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无处不在。互联网提供信息和数据资源,将成为现代组织最核心的资产。通过数据分析,教育者可以精准地了解每个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学科素养以及体制健康的情况,可以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使得学习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发挥。此外,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可以给学生提供校内的服务,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学校之外的虚拟的服务和数字化的服务。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学校空间,而是学校空间和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的智慧生态的空间。

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今后在精确瞄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体制健康等结构之下,可以做到给教师提供精准教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空间。

在未来,学校的围墙将被打破,学校开放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教育必将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

查看全部

上一篇:南京重点初中排名情况

下一篇:关注小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十二原则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各位教育专家谈:未来教师的发展”其他教案

热门教育点评